- · 低温物理学报版面费是多[01/26]
- · 《低温物理学报》投稿方[01/26]
“天宫课堂”深度解读:为啥都以物理实验为主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浮力的消失诞生了“太空欢乐球” 实验“泡腾片水球”也和浮力有关。泡腾片在水中产生的气泡,为啥就是“冲”不出水珠?李晋斌教授告诉记者,这还
浮力的消失诞生了“太空欢乐球”
实验“泡腾片水球”也和浮力有关。泡腾片在水中产生的气泡,为啥就是“冲”不出水珠?李晋斌教授告诉记者,这还是因为太空中浮力消失的原因。李晋斌说,本次授课含有“浮力消失”、“水膜张力”、“水球光学”、“泡腾片”实验,这四个实验都会与水有关,首先因为水是航天员在太空的生命保障,拿水当实验材料,容易获得;其次水也是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,通过对水的探究能产生强烈的“天”“地”对比,让听课者印象深刻;通过水的多次使用,四个实验也体现了课程的连贯性,是科学的实验安排。
航天员的在轨生活有多特别?
航天员“站着”也能睡,起床靠闹铃
航天员王亚平在直播中展示了自己的睡眠区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闻新教授告诉记者,由于失重环境的影响,在太空里航天员站着和躺着是没有区别的,睡觉时也不需要保持躺下来的姿势。他们只需钻进睡袋里,拉上拉链就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觉。睡袋可通过钩子与束缚带子固定在舱壁上,防止熟睡时航天员飘来飘去,甚至导致做噩梦。为节省空间,睡袋可以在平时卷起,睡觉时才放开。
此外,空间站里的起床铃声每天都不一样,铃声是各种音乐与大自然的声音,通常是由航天员或亲朋好友点播的,这样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乐观心态。音乐铃声是从地球的航天中心发射的。
每天都要骑“太空脚踏车”
长期处于太空失重环境中,人的身体会产生肌肉萎缩、骨质流失等现象,这主要是由血液向头部转移造成的。因此为了保持形体与身体健康,每天适当的锻炼对航天员来说是有必要的。此前,闻新教授在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就介绍了太空锻炼的方法,如骑脚踏车可以锻炼航天员的腿部肌肉。“太空中的脚踏车是没有座位的,脚踏车锻炼的负荷可以设置,在负荷最重的情况下,航天员锻炼两分钟就感到犹如已经爬了一座小山。”闻新介绍,航天员还可以在跑步机上跑步,但要先将自己绑在跑步机上,否则就会跑着跑着飞起来,通常要求每天跑4至5千米。
热饭用上了微波炉
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饮食要保证营养均衡,除了提供能量以外,还必须补充已知的钙质损失,以及因失重造成的血细胞和肌肉组织损耗。空间站中的多数食物被存于“牙膏管”中,航天员吃的时候需要一点点挤到口中,这样的设计在失重环境下十分方便。
近年来,随着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,太空饮食也更加丰富。除了这种膏体食物,还包括一些脱水食物、低温或冷冻的自然形态食物、包装和罐头类储藏食物等等。微波炉与电磁炉等的发明更是为航天员加热食物提供便利。
再一次太空授课,有哪些变化?
中继卫星让太空“网课”不卡顿
太空授课的完成,天地互动的实现,背后是我国中继卫星的支持。闻新教授告诉记者,空间站需要精心设计数据通信系统,空间站环绕地球时经过每一地区上空时间都不会太长,数据传输环境是实时变化的,而数据传输量又很大。因此既需要长距离移动无线通信,也需要短距离移动无线通信,这样才能把空间站和地面通信系统连接起来。
在空间站的航天员,也是靠着这一系统与地面上的家人和科研人员互动。在空间站经过所在国家上空时可以直接与之通信,不在所在国家上空时可以通过中继通信卫星转发。“当然,地面一定要有一套接收天线。航天员可通过通信系统与地面的家人朋友联系,这可以减轻空间站的封闭环境对航天员心理的负面影响。”闻新补充道。
太空实验为啥更倾向于物理实验?
不少读者看完太空授课可能会有疑惑,物理、化学和生物实验都可以在太空进行。为什么太空实验会更加倾向于物理实验?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介绍,太空授课的“选题”条件是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必须安全可靠、质量小、体积小、功耗小、对航天员健康无影响、不会污染座舱环境等;当然,也要考虑创意新颖、简单可行、不需要花费航天员很多时间等因素。
“航天员在太空中其实还做过昆虫实验。”闻新教授补充,许多带有翅膀的昆虫经常被航天员带入太空,但它们的表现却大多不尽如人意。例如蝴蝶会胡乱地撞到空间站里的栏杆上,蜜蜂会在笼子里不停地翻滚却始终无法飞行。“这些昆虫中也不乏优秀的,飞蛾就是其中的佼佼者,它成功地适应了太空中的失重状态,能够毫不费力地从一个地方飘浮到另一个地方。”闻新说。
文章来源:《低温物理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dwwlxbzz.cn/zonghexinwen/2021/1213/591.html